俗话说,一朝吸毒、十年戒毒、终身想毒。虽然毒品并非真的戒不掉,但是戒毒需要付出的代价,对每个人和每个家庭来说都过于巨大。
今年36岁的刘某,从染上毒瘾、染上艾滋病,到成功戒毒,一共经历了15个年头。在广东省第四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、当地禁毒办及家人的帮助下,刘某如今已经近四年未复吸,成功摆脱了毒瘾,重新开启了新生活。
“小确幸”渔民家庭
因他沉沦吸毒而负债累累
刘某出生在一个渔民家庭,世代以打渔为生。虽然耕海生活非常辛苦,但一家人收入还算不错,日子过得简单而幸福。然而,在一次与同村人出海打渔时,他在“毒友”引诱下好奇吸了第一口毒,从此与毒品结下了孽缘。 回家后,刘某开始主动联系这个所谓的朋友,他的人生也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正当而立之年的他,本该成家立业,却因沾上毒瘾而逐渐丧失了对家庭的责任感。他不但将家里的积蓄用于购买毒品,还欠下大量债务。面对父母和亲友的苦苦规劝,他始终置之不理也无动于衷。此时的刘某,每天除了吸毒就是在想如何获取毒资,陷入毒品的魔窟无法自拔。 随着毒瘾的加深,刘某从烫吸转为注射吸毒。因为共用针头吸食海洛因,他不久便感染了艾滋病。“在理智清醒的时候,我也想过不再吸了。因为吸毒不仅耗尽了钱财,还使得自己染上艾滋。但是只要毒瘾一犯,我就控制不住自己。”刘某回忆说。 从抗拒到帮教 他超越自卑树立戒毒信念 因为吸毒,刘某曾四进四出戒毒所。2018年,刘某因吸毒被公安机关查获,被送至广东省第四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始了他第五次强制隔离戒毒。 艾滋病感染者、吸毒人员,这两个身份让刘某在社会上受尽嘲讽和歧视。因此,刚进入戒毒所的刘某内心脆弱而自卑,寡言少语,思想偏激,认为有艾滋病这个“护身符”,多次向所里提出众多不合理的要求,甚至为了达到非法目的采取绝食、静坐抗议等极端手段,在所内公然挑衅民警,不服从管教。 管教民警通过与刘某深入谈话沟通了解到,他成为“刺头”的深层原因,恰恰是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期待,甚至对生活感到绝望。针对刘某的情况,大队专门制定了教育矫治方案,决定通过同戒“帮教”、法律法规教育、艾滋病知识的科普、落实抗病毒治疗等系列方法,帮助刘某树立戒毒的信心。 刘某在所里参加集体戒治活动 逐渐刘某发现,身边都是和他一样感染了艾滋病的戒毒人员,他并不孤单。这里的民警不仅没有歧视,还时常会嘘寒问暖的关心关爱他们。通过一段时间的抗病毒治疗,刘某的身体状况也逐渐好转了起来。 一通与奶奶的亲情视频 唤醒他的重生之心 秉承着“以爱治艾·以爱唤爱”理念,省四戒所坚持用心用情感化艾滋病戒毒人员,唤醒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,激发戒治内驱力。在日常的一次谈心谈话中,民警了解到刘某从小由奶奶照顾,对奶奶有着很深的感情。因为强制隔离戒毒,他前几年未能给奶奶祝寿。如今奶奶的生日又临近了,他却又因强制隔离戒毒而无法能给奶奶祝寿,心情十分低落。 大队民警通过分析研判后,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对刘某开展亲情帮教的契机,决定尝试通过奶奶的鼓励唤醒戒毒人员刘某戒除毒瘾的决心。随后,民警通过精心的安排和联系,携带远程视频通话设备前往刘某的家里,在奶奶生日的当天安排了一次远程视频会见。 视频电话接通后,画面中刘某的奶奶和家人围坐在一起,为他戒毒加油鼓劲:“孙啊,你出来一定要听话,不要再吸毒了,奶奶相信你一定能成功戒毒。”奶奶的一句呼唤,让刘某瞬间泪如雨下。 简单的一次视频会见,刘某感受到了民警的用心用情和对他的关心关爱,开始愿意正视吸毒的危害,并积极配合戒治。在戒毒民警的教育和引导下,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和意义,通过努力和坚持成功戒掉毒瘾。 解戒出所后,刘某重新回到老家工作。在当地禁毒办及家人的帮助支持下,身体逐渐好转的刘某重新拾起了渔民这个行当,生活逐渐走上了正轨,收入也较为可观,逐步还清之前的债务。 刘某走上正轨,在自家渔船上准备出海 “毒品曾经毁了我的一切。如果没有民警和社工把我从吸毒这个魔窟中拉出来,我就不可能融入社会、回归家庭,也不可能会有现在这样的生活。”民警去刘某家里回访时,刘某回顾被毒品所吞噬的十几年青春,他无比感慨地说道。